
(续9月22版)
三、湿地水景观设计
水是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纽带,水景是湿地景观设计中最富有魅力的要素,它使旅游环境有了灵性、动感,使环境与人类更加接近。湿地环境自然特色浓郁,对水利用恰当将使场地产生独特的景观魅力。水是湿地景观塑造的基础,水将分布其中的农田、山丘、湿地植物、动物、河岸、桥、建筑、沟渠等景观元素有效连接,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对人类的身心放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回归自然、回归绿色思想的感召下,湿地将成为人们重新发现自然的场所,湿地游憩成为人和自然的交心之旅。湿地水景设计包括水系和水岸空间设计两部分。
(一)湿地水系设计
水系是沟通湿地景观生态格局各要素的纽带,湿地中的基质——绿色的片区,斑块——水域、森林、农田,廊道——道路、河溪、林带等,均需要水系的沟通和连接。水系将湿地水平生态学过程中的景观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以水系为背景,自然的景观植物群落,在水中、水面相互辉映,组合成立体的景观画面;同时,将水系设计为静态、动态两种形态,水道宽度与走向根据地形和湿地条件进行设计,使人们能够进行观鸟、划船、采莲、垂钓、灌溉、喂养、湿地科普等活动,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例如盘锦湿地人们可以乘坐船在宽阔水域观赏红海滩奇观;也可以流动的溪流旁,观察湿地生物;同时人们也可以在湿地水岸旁,静静的垂钓。丰富的湿地水系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休闲场所。
(二)水岸空间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它环境的过渡,生态、亲水、优美是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目标。应利用多自然化的手段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设计,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并在适宜的地方种植湿地植物,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这样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景观设计, 科学做法是: 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 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 种植湿地植物。
四、湿地建筑景观设计
(一)湿地入口景观建筑
湿地入口建筑的空间形态应具有一定的开敞性,入口标识性造型应与湿地整体环境相协调,入口建筑体量不宜过大,材质尽量选择生态材料。应根据湿地规模和周围环境特点确定入口标识造型的体量尺度,达到新颖简单、轻巧美观的要求。同时要考虑与商服、售票等建筑的形体关系,构成有机的景观组合。除了功能要求外,还要突出可识别性和装饰性。
(二)湿地商服建筑
商服建筑是满足旅游者购物、餐饮等需求的建筑,商服建筑一般设计在旅游区入口、出口、游人聚集广场等位置。商服建筑要体现湿地的主题及地域文化,在满足商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建筑外观要有一定的标准性和识别性,同时与景区周围环境协调。
(三)湿地休憩建筑
湿地休憩建筑指湿地内具有一定庇护性的建筑,如亭、观鸟廊、观鸟屋等。休憩建筑为人们提供了休憩、观景、交流的场所,同时休憩建筑本身就是景观,往往设计在视线开阔的位置,具有独特的造型,是景区重要的景观节点。休憩建筑要采用的生态建筑材料、造型要具有独创性,体现湿地的主题、地域文化。同时,湿地休憩建筑要具有隐蔽性,
(四)湿地设施建筑
湿地设施建筑指湿地基础设施建筑,如浮桥、木栈道、厕所、指示牌、垃圾箱等,这些建筑的功能性较强,是湿地必备的基础设施。在设施建筑的设计中,要发挥创造性,在保证设施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设施建筑景观化,成为湿地的景观亮点之一。
五、湿地人文景观设计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湿地环境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湿地环境也充溢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人类发展历程。以湿地为核心的农耕文明、渔家文化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为人们了解湿地、回味古老而生态的原始生活方式提供了窗口。
(一)湿地人文景观设计要突出历史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围绕湿地的进行生产活动,人类与湿地互相依存,造就了特殊的湿地文化。例如,盘锦湿地在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知青下乡运动中,几十万知青在盘锦湿地垦荒造田,留下了独特的知青文化。盘锦知青总部是是一处以盘锦知青文化为特色,以中国知青文化为背景的湿地主题文化旅游景点,旨在发掘和保护盘锦知青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盘锦知青总部设计了知青文化大食堂、知青文化展示墙、知青客房、知青舞台等等,使人们在了解湿地变迁的过程,回味过去激情的岁月。
(二)湿地人文景观教育功能突出
湿地景观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一般而言,凡是湿地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都具备进行生态教育的潜质。湿地人文景观设计要挖掘湿地生态教育功能,设计开展生态教育的场所,以湿地独特的景观构成独特的教育方式。其生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知识教育(湿地的景观美学)、生态知识教育(湿地的生态作用及其运行模式)、生物知识教育(湿地动物和植物的观赏和识别)、环保知识教育(旅游环保)、科技知识教育(湿地净化和湿地利用)、劳动知识教育(喂养、植树等),通过湿地的教育功能的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湿地景观设计要以生态学为基础,综合植物、动物、水体、建筑、文化为一体,设计师必须遵循着生态规律,在保护湿地的大前提下,进行湿地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