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究中心 > 发表文章

『芭蕉叶话』疫情过后国家支持文旅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2-01-17

 随着新冠疫情好转,国家应对措施已经从全面严格管控转向分区分级分类管控。作为恢复经济和消费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已经出台面向社会全部包括文化旅游行业在内的若干救助措施,预计各地文旅系统也会逐步解禁。但是文旅业是与人的流动和聚集有重大关联的行业,需要谨慎从事和周密安排,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疫的不同要求,避免出现影响疫情管控的事件。中国文化旅游业,应当以本次疫情为契机,放眼中长期,系统引领行业振兴。

       第一,出台具有振兴性质的政策和规划。

       出台国家级和地区性的文旅行业振兴计划。以三到五年为期限,各地设立文化旅游休闲基金。延长或加大文旅企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重要企业和重大项目实施直接补贴和救助,对重点文旅建设项目贷款进行贴息,增加对重点文旅建设项目的直接补贴,对今明二年竣工和开业的项目给予特别财政支持。对重点旅游企业及新业态项目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组织一批面向所在地区的中小微企业的招投标项目,以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方式实施支持。制订并实施当地人当地游的政策,如“北京人游京津冀、湖北人游湖北”等,发放市民消费券,鼓励当地市民进行常态化的文化和旅游消费。

       编制国家和各省市文化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颁布新政策,创造新经济,树立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新品牌,发展新业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将振兴计划核心要点融汇其中。按照国际旅游胜地标准,进一步提升城市接待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环境、公共卫生、安全氛围等方面和文化兼容性等方面的保障。重新梳理各地文化旅游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性优势,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大国形象结合进行创新。例如北京发挥中医中药资源优势,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健康旅游项目;上海发挥国际时尚优势,发展大型会展和消费型文创园区;杭州发挥电子科技和历史文化优势,发展科技小镇和消费型文化艺术园区;青海发挥三江源、昆仑山等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和文化融合项目等。各地应发展高质量的城市文化休闲活动,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

       第二,以长远眼光建立长效机制夯实长久基础。

       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全国各地曾经对旅游资源进行普查,但时间久远,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文化和旅游合并,原先普查的分类、调查方法、内容、普查成果的形式等不再适应新形势,需要重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资源普查,并以此作为文旅建设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决策依据。

       进行基础重大课题调研。结合产业行业发展,对文化自觉自信和文化创造、精神消费、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需求、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生态环保要求与旅游活动关系等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形成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形成研究成果,作为国家中长期决策依据和参考。

       加大产业赋能。引导金融和资本进入文旅行业,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大数据和智能领域、市场推广领域,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率。发展一批文旅主题的产业园区,集生产、消费于一体,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鼓励企业利用国际资本,投资海外项目,拓展产业链条。

       加大新基建和科技投入。利用5G技术,按照国家新基建要求,提升现有智慧平台水平,加强软件研发,加强应用。在数字文化、动漫、演艺、大数据利用等方面形成突破。

       第三,鼓励和引导国际文化旅游消费在国内快速增长。

       以中美贸易战、英国退欧为代表的全球经济衰退与政治纷争乱象,以中东为代表的地区性战争和冲突,以巴黎香港等地区为代表的地方持续性骚乱,以埃博拉病毒(Ebola)、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NCP)为代表的公共卫生安全等诸多事件,显示世界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和国际上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增加,对于身处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局面的国际人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应借助这次契机,树立大国形象,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吸引国际人士前来中国,进行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各种体验,并逐步转化为常态和周期性逗留。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国际文旅消费,并作为促进消费、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助力。

注:本文为北京天一博观城市规划设计院 叶昊原创内容,如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上一篇:「芭蕉叶话」更新思维、调整格局—理性审视新冠疫情对旅游业影响
预约专业咨询顾问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