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国家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正式公布,以“一个工程、七个体系”为统领,对文化和旅游业未来发展做出统筹布局。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是文化和旅游这二个既有紧密关联又有很多不同的门类在行政管理机构合并后的第一次战略规划,也是在国内外形势巨变,国家提出新时期新征程,社会和行业存在巨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编制的。作为参与编制者之一,深深感受到规划的编制是一个认真探索和变革的过程。根据自己理解,对其中几个问题进行解读和探讨。 中国旅游从十三五提出打造若干主题性旅游目的地,到十四五提出“聚焦旅游目的地建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近期,习近平同志对青海省提出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对桂林市提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显现出旅游目的地建设正在成为国家层面关注的重要方向。
第一,旅游目的地建设正当其时。十八大以来,国家区域化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已经逐步成为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主导性的国家发展战略。同时,随着国民收入及消费品质意识增长,以景区为核心的传统观光型旅游,正逐步转变为观光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格局。旅游业之前单独产业要素优先发展、按旅游线路推动线性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旅游目的地与全域旅游有所不同,更多立足于共建共享原则和价值驱动理论,以区域发展协同化、产业要素集聚化、旅游活动同心化(对应线性)为特征,涵盖各种旅游类型和旅游内容,形成与当地社会统一的品牌和形象,形成带动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以及生态的综合发展效应。推动目的地建设,符合一般发展规律、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未来一个时期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性方向。
第二,明确旅游目的地的框架体系与外延联系。结合自然人文等资源要素和产业要素,构建以景区+街区+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文旅产业集聚区+旅游休闲城市等为框架的目的地体系。这个框架构成,从小到大、从微观具体到宏观区域,基本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内容,并与城市乡村、国土空间、自然资源、文化文物等发生联系。其中,景区、度假区和旅游休闲城市已经有发展基础和行业标准,街区与城市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休闲、社区发展等具有紧密联系,是城镇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阵地;生态旅游示范区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等紧密联系,是旅游业践行“两山理论”和推动“二个文明”建设重要抓手,也是旅游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方向;文旅产业集聚区作为新型业态组合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包括各类旅游综合体、旅游融合示范区等,是“旅游+”或“+旅游”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在全国已经形成规模和影响。
第三,加强旅游目的地布局。从国家层面来说,旅游目的地的布局主要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区域发展主要导向来安排,从地区和省域来说,旅游目的地主要依据资源特色、主体功能区划和行政区划进行布局,较小尺度如市县等,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在覆盖全域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区域和节点功能区。具体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按空间和主题内容二种类型进行布局。按空间布局旅游目的地,既可以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旅游资源特点,发展跨区域、大尺度旅游目的地,如长江旅游带、京津冀旅游城市群、太行山脉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等;也可以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如杭州桂林等世界旅游城市、青海海西旷野旅游目的地等;按主题内容布局旅游目的地,以一种或多种主要产品和项目作为主导,综合发展目的地框架体系。海南度假购物旅游、青海生态旅游、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等既有空间概念也有主题内容,四大国家文化公园所在部分地区,以文化公园主题为主导发展旅游产业,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主题性旅游目的地,如井冈山红色旅游目的地。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海洋、冰雪、城市文化休闲等特色旅游目的地”,就是上述二种类型的概括性和引导性论述。
中国旅游业的规模已经是世界前列,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转变。旅游目的地建设既涵盖硬件环境建设,也包括软性服务提升,还融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人文风情塑造,是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的重要承载,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国际上有关旅游目的地或胜地的标准和规范等相对成熟,中国在打造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方面,需要立足自身特色,融汇中外标准,创新发展模式,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功能齐备、赶超世界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