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究中心 > 发表文章

挖掘本质、利用载体、转化概念--旅游文化价值的意义和应用

发布时间:2014-01-15

在旅游和与旅游关联的活动中人对时间和空间的取向及由此造成的变化和结果。                                                                                            ——旅游文化定义

从开始的外向性政治接待为主,到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加快经济、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往往把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或者政治的工具或手段,许多企业也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投资和运作。但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而存在,单纯强调它的经济功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发展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旅游对于社会的影响远远大于经济方面的产出。     构建和谐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并体现旅游活动的社会性,强调它的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价值。

  1.利用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成为吸引游客、满足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旅游文化价值的体现首先在于满足日益增长的高层次旅游需求。由于人们的个性差异、生活条件的不同,经济收入的差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随着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讲究,旅游已成为人们积极主动追求的一种生活需求。作为一种主导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超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开始追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甚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效果。这种效果的核心其实就是精神层次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领悟,单纯的观光或者游乐等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

2.旅游通过挖掘文化本质、利用文化载体、转化文化概念,并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的展示与游客产生互动,使游客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博大精深,从而顺应社会意识,满足旅游需求。     

旅游文化价值体现在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方面。随着生活现代化和科技手段的实施,许多地方在破旧立新、拆房修路,导致许多地方民族的特征逐渐淡化,历史文化的遗存遭到破坏。但通过发展旅游,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内容被保留下来,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扬。云南某个古老村寨中仅剩一位老人会刻贝叶经,但通过发展旅游,寨子中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以前看上去枯燥无味且无用的手艺。一位专家曾经讲过,在目前情况下,保留一个民族的特征、保护一种文化的最佳手段就是发展旅游。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其中许多精华到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别的指导意义。例如道家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一直是人类与自然交流的根本原则。目前社会和政府强调科学的发展观、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观等政策性导向,就是关注人类生活质量、关注自然环境、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实际运用,并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之一。

3.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社会能力是重视旅游文化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应对社会事务,适应他人、社会的能力。它是个体在社会内生活工作、交往、参与活动的最基本的必备能力。一个人的社会能力与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个体社会能力的主要内包括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影响力、情感与心理调控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个体社会能力的集合决定了整体社会能力的发展情况。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从人文角度讲就是提高个体的社会能力,而旅游恰恰是提高个体社会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旅游是到其它的地方体验异域文化、不同类型生活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不同的历练。通过旅游,可以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交流,体验文化多样性,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增强交际和独行的能力;而在旅游过程中的对人生目标、行为方式、人生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对于提升游客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客观、全面的了解文化性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旅游业的文化价值,可以引导中国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新的内容和运作方式,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轨道保持一致。

  1. 预测并跟进旅游发展的趋势

可以肯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旅行与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承认和推崇,进而导致旅游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快的发展。以和谐思想为基础,以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为主导向,协调经济价值,文化和经济相结合,将是旅游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拉动相关,将使旅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形成新的市场热点

从自助游到自家车,从农家乐到城市远郊游,从西部开发到红色旅游,无一不显现出社会和政府对旅游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重视和利用。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旅游形式将成为进一步推动旅游快速发展的动力。     国外许多年轻人在上大学前往往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旅行,在国内现阶段推行比较困难,但根据具体情况,大力推动青少年素质教育、提高个体社会能力是必要的。博物馆旅游、青少年素质旅游等旅游产品有可能成为国家推荐的重点发展旅游产品和市场的热点。

3.更新和改善旅游城市形象,促进区域旅游目的地发展     国内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古迹、传统旅游城市如河南开封、江西景德镇、湖北荆州等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但现阶段往往面临着文化价值体现在博物馆、历史遗迹、传说故事等方面,并没有与现代社会意识相吻合,没有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融合,更没有转换成为区域性旅游的目的地核心吸引力。     

以荆州古城为例,荆州市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核心组成部分荆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无论是绚丽灿烂的荆楚文化,还是脍炙人口的三国胜迹,以及丰富多样的地下地上文物遗存,都是国内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对于全国乃至世界有独特的吸引力,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但观念陈旧、缺乏整合、主题分散、形象淡薄使得荆州市的旅游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按照传统的理解,荆楚文化被定义为“筚路蓝缕”,是一个以经济的眼光分析政治和阶级的方法,显然不能代表荆州文化,更不能用来发展旅游;三国精神同样面临主题思想与社会主流发展有偏差的问题。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荆州旅游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荆州古城的开发利用程度;荆州古城的开发利用程度,主要取决于荆州古城对荆楚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程度。因此,深入挖掘荆州古城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核,以具体遗存为载体,加强市场运作与品牌提升,是荆州古城进行旅游发展的必要步骤。    

 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是荆州的三大文化体系,是荆楚文化内核特征的具体承载和外在表现的主体。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绚丽的篇章,富有激情的文化,浪漫主义的想象,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绝无仅有的。荆州地区在历史上是楚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都郢就位于荆州古城不远的地方(纪南城)。荆州是楚文化积聚最集中的地区,完全可以代表楚文化核心特征。三国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文化,在国内、日韩和东南亚地区和国际华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关于社会和政治的小说,号称四大名著之首。荆州作为三国中许多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在三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2回提到荆州,有“得荆州者得天下”之说,“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留给荆州丰富的人文遗产。     

荆楚文化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明及世界文明的重要传承。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区域性文化体系,荆楚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除楚汉、三国、明清三大历史时段所遗存的古迹外,专项主题:如人文(屈原、关羽)、艺术(漆器、丝绸)、文学、建筑、音乐等形式要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要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抛弃传统哲学思想和政治阶层的划分思路(筚路蓝缕、三国精神),荆楚文化的内核是一种精神和人文倾向,可以概括为:生活的激情与生命的活力、创造力与想象力。     

荆楚文化中关于花纹、鸟兽、天地等的想象与创造,充满了人类的睿智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和理解,是反映人学习自然、创造环境,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人类的生活质量、群体的生活氛围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荆楚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对于保持人类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激情与生命活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对荆楚文化进行表现和借鉴,正是将荆楚文化传承并加以宣扬的具体、有效的方式。     

对于荆州市来说,建立社会、城市、旅游的有机互动结构,以文化品牌推动旅游发展并提升城市形象,是发展荆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荆州古城与现代荆州城市和谐共处、互相促进的根本途径。     

文化本质,利用文化载体,转化文化概念,打造城市品牌,迎合社会意识,满足旅游需求,是荆州古城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     精炼荆州古城历史文化各组成要素,挖掘并表现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文化特征和内在精神,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市场价值,是荆州古城进行旅游开发的根本原则。     

荆州在荆楚文明传承基础上,转换文化概念,以激情、活力、创造、想象为主题,以“科技改善生活、想象创造文明”为核心理念,将古老的文明遗存与荆州城市品牌结合,与现代时尚结合,与社会主流意识结合,与旅游体验结合,将荆楚文化的各个分支融入其中,重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组合,形成新的旅游主题和内容,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并形成新的市场吸引力。

4.形成新的社会和商业运作模式     

国内许多地方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按照追求文化价值的思路运作。例如开放市民公园,或者对景点景区实行免费政策,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形式。杭州西湖整体免收门票、广西银滩综合整治,既在宏观上体现出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社会责任感,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旅游发展原则,兼顾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是文化价值在旅游行业发生作用的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还有许多领域没有得到重视和充分挖掘,如文化产业的投资与旅游,城市形象塑造与旅游行为引导,旅游房地产更新换代与文化传递等。而在这些领域内,新的运作思路、方式、过程,必将对中国旅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强调旅游的文化价值,不等于否定它的经济性。小康社会主要指经济上的目标,而和谐社会主要指除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互为前提、互相影响。旅游的文化性质恰恰可以作为桥梁,连通经济和社会,使二者能够和谐共处,共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预测、预备、预警—中国旅游业面对灾害的战略选择
预约专业咨询顾问沟通!